每天三餐看似平凡,但在我們大快朵頤的同時,或許也正默默「品嚐」著一點點塑膠;根據近年研究,人類平均每週可能攝入上千顆微塑膠,等於每年吞下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膠量,聽起來誇張,但它真實存在。

食物中的塑膠微粒從哪來?

最早被發現的是海鮮,海洋中漂浮的塑膠垃圾經長期分解後,成為肉眼看不見的微粒被魚、貝類、蝦蟹等生物誤食,當我們享受鮮甜海味時,那些微粒也跟著進入體內。
除了海鮮,食鹽、瓶裝水、蜂蜜、甚至啤酒中都曾被檢測出塑膠微粒,原因在於水源受污染,包裝容器釋出微粒,或在加工過程中被細微塑膠粉塵污染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飲食環境早已與塑膠難分難捨。

吃進身體裡,會造成什麼影響?

目前科學界仍在研究微塑膠對人體的長期影響,微塑膠進入消化系統後,可能刺激腸道黏膜、引發發炎反應;部分細小顆粒更可能穿透細胞組織,進入血液與器官。塑膠中的添加劑如雙酚 A、鄰苯二甲酸酯等,會干擾荷爾蒙平衡,影響免疫與生殖系統。雖然人體有自我排除機制,但長期攝入的累積效應仍是潛在風險。

 日常中那些「吃進塑膠」的時刻

  • 喝瓶裝水或外帶飲品:塑膠瓶在高溫或日曬下容易釋出微粒。
  • 使用塑膠餐具或保鮮膜加熱食物:高溫環境會加速塑膠老化與分解。
  • 海鮮愛好者:貝類與小型魚類最容易含有微塑膠,因為它們直接攝食浮游生物與海水中的微粒。

這些行為看似日常,卻可能是我們「吃塑膠」的主要來源。

我們無法完全避免微塑膠,但可以讓它離餐桌遠一點,減少瓶裝飲品、改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,避免塑膠餐盒微波;挑選新鮮食材、少吃過度包裝食品,都是守護健康的第一步,畢竟,真正該進入胃裡的,是食物的味道,不是塑膠的殘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