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廚餘?熟廚餘?還是一般垃圾?一次搞懂廚餘分類!

 

每次倒垃圾時,手裡那一袋菜葉、果皮和剩飯,總讓人出現靈魂拷問:「這是生廚餘?熟廚餘?還是乾脆丟一般垃圾算了?」其實,廚餘分類不只關乎環保,更牽動資源回收、減少垃圾掩埋的效率。搞清楚規則,不僅讓地球喘口氣,也能避免阿姨叔叔收垃圾時「皺眉頭」。

生廚餘 vs. 熟廚餘

根據臺北市環保局的分類標準:

  • 養豬廚餘(生廚餘):顧名思義,就是豬隻能吃的部分。包括菜葉、剩飯、生肉、生內臟、未煮過的蔬果,甚至少量調味過的食物。這些會先經過高溫蒸煮處理,再成為豬豬的美味餐點。
  • 堆肥廚餘(熟廚餘):不能拿來餵豬,但可以轉化成堆肥的部分。像是果皮、果核、茶葉渣、咖啡渣、蛋殼、貝殼、蟹殼、動物骨頭,甚至是已經酸敗腐壞的食物,都屬於這一類。

 

有些東西長得像廚餘,但其實應該歸到一般垃圾,因為太難分解或存在衛生疑慮:

  • 硬殼類:椰子殼、榴槤殼,這些丟下去就像給回收系統出難題,請直接丟一般垃圾。
  • 長纖維類:玉米葉、甘蔗渣、椰子纖維,這些材質太韌,無法有效分解。
  • 其他特殊物:果核(芒果核、荔枝籽)、茶包濾紙、大塊骨頭、寵物貓砂(即使是木屑做的也不行),都不能算在廚餘回收裡。

 

現實生活中常常混搭,比如剩飯裡有魚骨、菜葉裡卡著果皮。原則是:只要夾雜太多堆肥廚餘,整袋就歸堆肥類。別為了圖方便,把堆肥廚餘混進養豬廚餘,這會讓後端處理變得困難。

多 5 秒鐘,地球給你一個讚

「倒垃圾時多花幾秒鐘,其實不麻煩。小小的分類習慣,不僅讓垃圾車收得更順利,也讓你的生活更環保、更有秩序。」

參考資料來源: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