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普渡的由來

坊間中元普渡由來的說法各有不同,有人說是古時孟秋(農曆七月),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,進獻於宗廟,並報答神鬼與祖先的庇蔭;而另一說法則是可追朔至佛教的「盂蘭盆經」,記載有關僧侶目犍連救度其母親脫離餓鬼道的故事,久而久之在華人社會裡,漸漸演變人們會舉行各種儀式和活動,包括燒紙錢、祭拜、表演戲劇

中元普渡別亂拜

今日,農曆七月以被認為是鬼門關開啟之月,鬼魂們可以自由來往陽間,不管是士、農、工、商,家家戶戶必定會準備豐盛的祭拜品,正常為農曆七月十五日祭拜,但現在因社會工作忙碌,因此日期可稍做變通,前後一週都是沒有問題的。

祭拜的順序則是:地官>祖先>地基主>好兄弟,拜神明時可以是鮮花、水果,而拜祖先時可以選擇祖先生前喜歡吃的東西,好兄弟們就是各種零食、飲料都可以。

切記,拜神明的水果盡量不要選擇多籽的水果,像是番茄、芭樂、百香果,有「不潔」之意;而像是蓮霧屬空心的水果也表示「不誠心」也不要傻傻的拿釋迦拜拜,因為和釋迦摩尼佛頭部相似,避免得罪神明。

拜好兄弟則不要拜李子、香蕉,台語諧音如「招你來」小心拜一拜好兄弟來你家坐客,還有龍眼、荔枝、葡萄屬一串串的水果也要避免,一串水果有「死一串」的含意,這些眉眉角角一定要注意。

中元普渡誠心最重要

其實不管是宗教或是中國文化活動中,普渡拜拜更深層的意涵是「強調孝順和敬祖」的價值觀,也提供了一個機會來緬懷已故親人並幫助他們,而在各國也有諸多我類似的節日,像是歐美國家的「萬聖節」、墨西哥的「亡靈節」、菲律賓的「萬靈節」等這些節日的核心意義都有異曲同工之妙,只是形式與儀式不同。